当前位置:首页 » 阿胶百科 » 正文

阿胶的药理作用

232 阅读量 | 分类:阿胶百科 | 时间:2020年03月21日 23:05
血细胞影响,大量抽血造成犬失血性贫血后,用阿胶溶液灌胃(30克/天,共10天),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速度比对照组快。(《 中药大辞典》)

对狗能促进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长。

对钙代谢的影响,阿胶能改善动物体内钙平衡。用阿胶灌胃,同时在食物中加碳酸钙,能增加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潴留,使血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阿胶中所含甘氨酸有关。(《中药大辞典》)

阿胶能改善动物体内钙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使血钙略升高。

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的作用,阿胶能预防和治疗豚鼠进行性肌营养障碍,其原理可能是防止食物中维生素E的氧化。  ,用特别饲料喂养豚鼠,使全部造成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加用阿胶者,仅0%发生,多数皆健全无症状。已发生此症后,再用阿胶,亦可使病症逐渐减轻。作者认为维生素E可防治此症,阿胶有效原因,可能与其能防止饲料中维生素E的氧化破坏有关。该特殊饲料里有中等量的维生素E,但因亦含动物性脂肪,易使维生素E氧化失效而造成此症。(《中药大辞典》),  ,实验选用幼年豚鼠,按文献持续喂以葛巴二氏致肌变性11号(低蛋白)饲料。可发生类似人的营养性进行性肌变性症。轻者如跛足状,行走困难;重者瘫痪起立,发育障碍,瘦削虚弱,甚至引起死亡。待症状出现时,即用阿胶拌入基本食物予以治疗。经6~19周,其肌软跛瘫症状逐渐减轻,其中40%症状消失。在进行性营养性肌变性症时,一般尿中肌酐系统降低,而肌酸系数升高。经阿胶治疗者肌酐与肌酸一般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同时肌肉内肌酸含量明显增加。以上改变与症状的改善相平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亦显示在病变时期,肌细胞发生严重退行性变性,肌纤维消失。经阿胶治疗后,肌细胞再生并出现正常的肌纤维。此外,豚鼠在开始喂以上述致肌变性饲料的同时,每日加服阿胶,可防止进行性肌变性症的发生。其治疗作用固然与其所含多种氨基酸有关。但有人认为维生素E可防治此症,阿胶的疗效,可能与其能防止饲料中维生素E的氧化破坏也有一定关系。(《中华本草》)。

对造血系统的作用,倪章祺用放血法,使犬血红蛋白由平均15.6g%降至9.16g%,红细胞由6.6×106/mm3降至3.3×106/mm3。随后每犬分期轮流接受3组实验条件(1.不给药对照期;2.铁剂治疗期;3.阿胶治疗期)。并观察各犬在不同给药时期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增长速度。5只犬每日平均增长数对照期与阿胶治疗期之比分别为:,血红蛋白0.29g%比0.48g%,红细胞90,200/mm3比232,000/mm3,结果表明阿胶有强大的补血作用,疗效优于铁剂。(《中华本草》)

抗休克作用,阿胶能对抗猫的创伤性休克。

倪章祺报道,将麻醉猫反复以股动脉放血造成严重出血性休克,静脉注射5~6%阿胶溶液约8ml/kg,能使极低水平之血压恢复至正常高度,且作用较为持久。另用麻醉猫静脉注射组胺,使血压下降,此时反复注射等渗氯化钠溶液4次,每次10ml,血压无明显升高。随即改用5%阿胶溶液0ml静脉注射,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高度。(《中华本草》).

对钙代谢的影响,倪章祺在给大基本饲料的基础上,每日加服阿胶30g,与不加者对比,食物中钙的吸收率增加,由此认为与其所含甘氨酸能促进钙的吸收有关。服阿胶者血钙浓度有轻度增高,但凝血时间没有明显变化。曾报道一例肌变性患者有负钙平衡,而阿胶有正钙平衡作用,这对肌变性症患者亦有利。(《中华本草》)

阿胶能改善动物体内钙平衡。用阿胶灌胃,同时在食物中加碳酸钙,能增加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潴留,使血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阿胶中所含甘氨酸有关。(《中华本草》).

其他作用,猫试验证明,在它创伤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盐水亦难挽救的情况下,注射阿胶精制溶液,可使血压上升而转危为安。用市售阿胶于4例胆囊造影者(15~20克,加水冲服),仅1人有明显胆囊收缩,余3例无改变。(《中药大辞典》)



免责声明:本页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内容有侵权请联系:ejzao@foxmail.com,我们会积极响应并第一时间删除相应内容。
购买阿胶:京东商城

本文链接:http://zyysw.cn/artical/2812.html

标签: 阿胶的药理作用  阿胶    药理  作用    血细胞  影响  大量  抽血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阿胶知识排行榜

阿胶问答

阿胶怎么吃

阿胶的功效

阿胶典故

养生知识

阿胶糕

阿胶粉

阿胶枣

阿胶膏

阿胶浆

阿胶固元膏

    搜索阿胶优惠券

关于我们 | 东阿阿胶大药房旗舰店 | 百年阿胶养生会馆 | 东阿彬妃阿胶企业店 | 杨氏手工阿胶糕 | 阿胶工具正品商城

©2020-2023 zyysw.cn 中医养生网 sitemap 浙ICP备16006877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