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桃 - 第1页

樱桃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2020年08月08日 00:00 | 分类:功效与作用 | 浏览:214
樱桃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樱桃是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实樱桃的功效是补中益气祛风胜湿樱桃的作用是治病后体虚气弱气短心悸倦怠食少咽干口渴风湿腰腿疼痛樱桃食用禁忌是樱桃性温热热性病及虚热咳嗽者忌食。名称:樱桃,别名:朱樱、乐桃、表桃、楔荆桃、含桃、梅桃、荆桃、崖蜜,性味:性温,味甘微酸,归经:脾经、肝经,功效:补中益气、祛风胜湿,主治:病后体虚气弱、气短心悸、倦怠食少、咽干口渴、风湿腰腿疼痛、四肢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用法用量:生吃、沙拉、烧、糖腌或用酒精浸软后食用,也可酿成酒,还可和肉类一起烹饪食用。来源:樱桃是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实。1、樱桃每100克含水分83克,蛋白质1.4克,脂肪0.3克,糖8克,碳水化合物14.4克,热量66千卡,钙18毫克,磷18毫克,铁5.9毫克,粗纤维0.4克,灰分0.5克,胡萝卜素0.15毫克

樱桃枝

2020年08月01日 07:15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60
樱桃枝

拼音YīnɡTáoZhī别名樱桃梗(《滇南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枝条。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治寒疼,胃气疼,九种气疼。樱桃梗烧灰,为末,烧酒下。"摘录《中药大辞典》拼音YīnɡTáoZhī英文名twigofFalsesourcherry别名樱桃梗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枝条。,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asuspseudocerasus(Lindl.)G.Don[PrunuspseudocerasusLind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原形态樱桃落叶灌木或乔木,高3-8m。树皮灰白色,有明显的皮孔;幼枝无毛或被疏柔毛。叶互生;叶柄长0.7-1.5cm,被疏柔毛,先端有1或2个大

山樱桃

2020年07月12日 11:28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76
山樱桃

拼音ShānYīnɡTáo别名朱桃、麦樱(《吴昔本草》),牛桃、英桃(《博物志》),婴桃、英豆(《BU录》),李桃、奈桃(孟珗),梅槐(《八闽通志》),山婴桃(《纲目》),毛樱桃(《河北习见树木图说》),野樱桃、山豆子(《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樱桃的果实。原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分枝开展,幼枝密生黄绒毛。芽通常3个并生,两侧为花芽,中间为叶芽,花芽开放较早,或与叶芽同时开放。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7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或稀为3浅裂,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短柔毛,下面有较密的近黄色的绒毛;叶柄长2~7毫米,有密毛;托叶线形。花单生或两个并生;萼片5,基部连合成管状,内外都有毛;花瓣5,白色

野樱桃

2020年06月11日 21:51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69
野樱桃

拼音YěYīnɡTáo别名缠条子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盘腺野樱桃的果实、种子。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小枝光滑,幼时带红,老变灰褐色。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先端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具细密锯齿,叶柄顶端常具2个盘状腺。花白色,3~9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苞片叶状,缘具盘状腺;萼反卷,与筒部等长。核果近球形,红色。果熟期7~8月。,本植物的根(野樱桃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林缘及林下。分布宁夏、湖北、陕西等地。性味果实:甘,微凉。种子:酸,温。功能主治果实:清血热,益肾,治咽喉肿痛,声哑;捣汁,每服一酒杯,每天两次。种子:透疹,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野樱桃核三钱,芫荽二钱。水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拼

樱桃根

2020年06月10日 19:16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72
樱桃根

拼音YīnɡTáoGē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根,9~10月采牧。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性味《重庆草药》:"味甘,性平,无毒。"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治蛔虫。",②《重庆草药》:"调气活血。治妇人气血不和,肝经火旺,手心潮烧,经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摘录《中药大辞典》拼音YīnɡTáoGēn英文名rootofFalsesourcherry出处出自《食疗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asuspseudocerasus(Lindl.)G.Don[PrunuspseudocerasusLind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原形态樱桃落叶灌木或乔木,高3-8m。树皮灰白色,有明显的皮

樱桃

2020年05月29日 19:00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210
樱桃

拼音YīnɡTáo来源蔷薇科梅属植物樱桃PrunuspseudocerasusLindl.,以叶及核入药。夏采叶及果实,捡果核洗净,晒干。性味核:辛,平。,叶:甘,平。功能主治核:清热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叶:透疹、解毒。用于麻疹不透;外用治毒蛇咬伤。用法用量核1~3钱;叶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备注(1)同属植物山樱桃(山豆子)PrunustomentosaThunb.与樱桃近似,果核亦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拼音YīnɡTáo别名含桃(《礼记》),荆桃(《尔雅》),朱樱(《蜀都赋》),朱果(《品汇精要》),樱珠、家樱桃(《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别录》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实。初夏果实成熟时采收。原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3~8米。树皮灰棕色,

樱桃叶

2020年04月30日 14:18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212
樱桃叶

拼音YīnɡTáo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性味甘苦,温。,①《纲目》:"甘,平,无毒。",②《本草再新》:"味辛苦,性温。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功能主治温胃,健脾,止血,解毒。治胃寒食积,腹泻,吐血,疮毒。,①《唐本草》:"捣叶封,主蛇毒;绞汁服防蛇毒内攻。",②《滇南本草》:"治吐血。",③《滇南本草图说》:"敷疮。",④《本草再新》:"养肝助火,健脾开胃,除胃脘之积寒,消食破滞。"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复方①治腹泻,咳嗽:樱桃叶及树枝,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②治阴道滴虫:樱桃树叶(或桃树叶)一斤。将上药煎水坐浴,同时用棉球(用线扎好)沽樱桃叶水塞阴道内,每日换一次,半月即愈。(《仝展选编

樱桃水

2020年04月20日 05:29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85
樱桃水

拼音YīnɡTáoShuǐ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新鲜果实,经加工取得之液汁。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制法用鲜樱桃数斤,装入磁坛内封固,埋入土中,约深1米许,经7~10天取出,坛中樱桃已自化为水,即将果核除去,留取清汁备用。功能主治治疹发不出,冻疮,汤火伤。用法用量内服:炖温。外用:涂。复方①治疹发不出,名曰闷疹:樱桃水一杯,略温灌下。(王玷桂《不药良方》),②治冻瘃疮:樱桃水搽在府上,若预搽面,则不生冻瘃。(《梁侯瀛集验良方》),③治烧汤伤:樱桃水蘸棉花上,频涂患处,当时止痛,还能制止起泡化脓。(《河北中医药集锦》)临床应用治疗冻疮,取樱桃(八成熟)若干,装入瓷坛内,然后倒入75%酒精,以浸没樱桃为度,加盖密封,在背阴处挖坑将瓷坛埋入,待冬季取出应用。①轻度冻疮

樱桃核

2020年04月05日 01:20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75
樱桃核

拼音YīnɡTáoHé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果核。取成熟果实放置缸中,用手揉搓,使果肉与果核分离,然后洗去果肉,取净核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樱桃"条。性状干燥果核呈扁卵形,长8~12毫米,直径7~9毫米,顶端略尖而微歪,如鸟喙状,另一端有圆形凹人的小孔,外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不明显的小凹点,腹缝线微凸出,背缝线明显而突出,其两侧具2条纵向突起的肋纹。质坚硬,不易破碎。核内有种子1枚,表面呈不规则皱缩,红黄色,久置呈褐色。种仁淡黄色,富油质。气微香,味微苦。以饱满、淡黄白色、无杂质者为佳。功能主治透疹,解毒。治麻疹透发不畅;消疽瘤,灭瘢痕。,①《滇南本草图说》:"痘症色白陷顶不升浆者,为末敷之,可以升浆起长。",②《本草再新》:"败毒,消疽瘤。",③《江苏植药志》

野樱桃根

2020年03月12日 05:37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178
野樱桃根

拼音YěYīnɡTáoGēn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盘腺野樱桃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樱桃"条。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调气活血。复方治月经不调:野樱桃根五钱,益母草四钱,当归三钱。水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拼音YěYīnɡTáoGēn英文名rootofSzechwanCherry出处出自《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四川樱桃和细齿樱桃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asusszechuanica(Batal.)YüetLi[PrunusszechuanicaBatal.;P.discadeniaKoebne]2.Cerasusserrula(Franch.)YüetLi[PrunusserrulaFranch.

阿胶知识排行榜

阿胶问答

阿胶怎么吃

阿胶的功效

阿胶典故

养生知识

阿胶糕

阿胶粉

阿胶枣

阿胶膏

阿胶浆

阿胶固元膏

    搜索阿胶优惠券

关于我们 | 东阿阿胶大药房旗舰店 | 百年阿胶养生会馆 | 东阿彬妃阿胶企业店 | 杨氏手工阿胶糕 | 阿胶工具正品商城

©2020-2023 zyysw.cn 中医养生网 sitemap 浙ICP备16006877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