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胶知识 » 正文

女人要懂得保养自己,阿胶非常适合女性

232 阅读量 | 分类:阿胶知识 | 时间:2020年08月15日 02:07
现在的女性朋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皮肤和身体,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保养,等到发现身体和皮肤出现问题的时候,又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保养自己可能很多人对阿胶的了解还十分肤浅,不知道怎么吃阿胶才能补血,甚至以为吃阿胶会上火。事实上,阿胶很平和中医认为,女人“以血为本”,因为女性要来月经,要生孩子,要哺乳,会出血,也会消耗血,所以中医讲“女子重在血”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概念,治疗女性疾病,常常要围绕血来考虑怎么治,用被誉为“补血圣药”的阿胶,就是补到了血的根源所以在临床上,特别是妇科医生会常用到阿胶◆ 美容美颜,阿胶能明显提高人体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通过补血而滋润皮肤◆ 延缓衰老,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等。这些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有明显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改善睡眠,阿胶通过滋阴养血补虚,制约扰动心神之火,能强化钙素营养,维护神经功能,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调经 安胎,阿胶可以用于因血虚、血瘀和血热引起的月经不调;阿胶可补阴血,益冲任,故可养胎、安胎,调治妊娠病◆ 提高免疫力,可增强体质衰弱者和更年期女性的机体免疫力◆ 增强体质,阿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属动物类胶原蛋白,与草木类药物比对人体有亲和力,益于吸收利用,增强体质。除了上述,在中药里,阿胶更是妇科上等良药,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妇女胎、经、产病和一些内科疾病。阿胶与中药配伍,疗效更丰富材料:阿胶、川芎、甘草、当归、熟地、艾叶、白芍同用;,主治:妊娠腹中冷痛或产后下血不止▲ 此为《金匮要略》中“胶艾汤”材料:阿胶配伍桑白皮、石膏、杏仁、甘草、生地、麦冬、麻仁、枇杷叶,主治:口干、鼻燥、干咳、少痰▲ 此为“清燥救肺汤”材料:胶与黄连、黄芩、白芍、鸡子黄配伍;,主治:烦躁不安,失眠▲ 此为《伤寒论》中“ 黄连阿胶汤”材料:阿胶配伍艾叶;,主治:可防治流产,腹痛出血材料:阿胶加黄芪、大枣服用;,主治:因分娩出血过多或月经量过多引起的气短、乏力、头晕、心慌 血虚女性,症状:体质虚弱,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心悸等效果:补血用法:将阿胶250克,黄酒30毫升置锅内,隔水加盖蒸约两至三小时,待其全部溶化后取出即可。每日一至两次,每次服两匙 月经不调型女性,症状:月经量过多、经期延后等效果:补血止血,调理气血循环,改善体质状况,使经水的周期运行趋于正常用法:每天1块阿胶(约32克)炖烊,配合西洋参10~20克炖后冲服 产后修复期女性,症状:气血亏虚、贫血,效果:快速补充气血,增进食欲,恢复体质,预防月子病用法:黄芪、当归各15克、红枣15个、阿胶10克。将黄芪、当归、红枣加水煨煮40分钟,阿胶单独煮沸烊化后徐徐兑入汤中,搅拌均匀即可。早晚各服用一次 更年期女性,症状:体质衰弱,心慌、易怒、睡不好、月经不调、腰膝酸软等效果:滋阴养血、清虚热,调补身体,改善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用法:把5克阿胶和5克鹿角胶熬成汁,每天服用虽说吃阿胶对于女性来说有很好的 养生保健功效,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阿胶,阿胶的禁忌也一定要知晓 ,阿胶的主要功用是滋阴补血,所以对于阴血不足或身体虚弱者,作为治疗和保健都十分适宜。但是,以下人群食用阿胶需谨慎 阿胶因其质滋腻,有碍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有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饮食不香,属中医学脾胃虚弱者应慎用阿胶 在患有感冒、咳嗽、腹泻等时,应停服阿胶,待病愈再继续服用。另外,按传统习惯,服用阿胶期间还须忌口,在前后2个小时内,不要吃萝卜和大蒜,否则会降低 阿胶功效,也不宜饮浓茶 经期不宜服用,如果经期服用阿胶的话,会造成本次月经量过多或者以后的经期紊乱,如果补血益气养身体调养气色的话,要等月经完全结束后才能服用 由于阿胶富含的蛋白有抗原性,所以,患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和长期处于高敏状态的人服用后,很容易发生过敏;它也能激活抗体,因而患有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须谨慎使用 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免责声明:本页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内容有侵权请联系:ejzao@foxmail.com,我们会积极响应并第一时间删除相应内容。
购买阿胶:京东商城

本文链接:http://zyysw.cn/artical/390.html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阿胶知识排行榜

阿胶问答

阿胶怎么吃

阿胶的功效

阿胶典故

养生知识

阿胶糕

阿胶粉

阿胶枣

阿胶膏

阿胶浆

阿胶固元膏

    搜索阿胶优惠券

关于我们 | 东阿阿胶大药房旗舰店 | 百年阿胶养生会馆 | 东阿彬妃阿胶企业店 | 杨氏手工阿胶糕 | 阿胶工具正品商城

©2020-2023 zyysw.cn 中医养生网 sitemap 浙ICP备16006877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