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胶知识 » 正文

“春夏养阳”,那春天还用吃阿胶补阴吗?

239 阅读量 | 分类:阿胶知识 | 时间:2020年06月19日 13:47
中医讲,“春夏养阳”,是不是春天就不能吃补阴的药物或者食物了?,的确,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个阳主要指的是功能,所谓春夏养阳,是因为春天夏天,天气热,消耗大,身体的功能支付过多,这个时候,要通过各种办法保护阳气,减少功能的损失秋冬养阴的阴,指的是身体的物质基础,到了秋冬,消耗代谢减少降低,正是补足基础,给第二年打底子的时间。所谓养阴,是提示利用秋冬,为第二年的消耗做准备。这两句话,并不意味着春夏就不能补阴,秋冬就不能补阳了特别是一些本身就阴虚的人,在春夏这个时候更容易出问题,阴虚可以上虚火,这个人会因此失眠、心烦,这个时候不仅要去虚火,更要滋阴这种上虚火、阴虚的人,会失眠、心烦,甚至手脚心热,这个时候,中医有个名方,“ 黄连阿胶”,治疗的就是这类因为心火盛、阴虚导致的失眠,其中用黄连和黄芩去心火,芍药阿胶补阴,治疗晚上入睡难、白天心烦的人非常有效从养阴开始保养自己 ,养阴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补水,二是补血。中医认为,水与血,都属“阴”的范畴。这是由于,女性已婚者有经带胎产,未婚者也有经带。都与阴血关系密切,随时随地、或多或少损耗阴血。所以把滋阴补水、补血摆在首位。春季滋阴吃什么好呢?,阿胶滋阴补血广为流传且历史悠久,阿胶是用驴皮熬制成的 中药药材,3000年前,阿胶在东阿镇诞生, 福牌阿胶所在地——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是阿胶的正宗发源地阿胶滋阴润燥《本草纲目》记载,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经,能够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历来被视为补血之佳品。阿胶能通过补血调节人体津液,达到“润燥”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阿胶富含胶原蛋白及氨基酸、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综合营养价值,同时微量元素能激活酶,使之发挥生物学的作用,加快新陈代谢,因而阿胶能强身健体、营养肌肤,可使肌肤光洁、红润、富弹性,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黄连阿胶汤是记录在《伤寒论》中的方子,迄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只要这个人有心火盛、伤阴致阴虚的情况,不管哪个季节都可以食用,其中的阿胶更没有大家担心的上火问题,因为阿胶本身是性平的,之所以大家误会阿胶会上火,是因为吃阿胶的时候人们喜欢配其他药物或者食物,比如人参黄芪,或者核桃芝麻大枣桂圆,这些药物食物中的任何一个,都比阿胶要热。所以阿胶所谓的上火,其实是它们的“罪过”。如果单纯吃阿胶,不仅不上火,还可以通过养阴而降火黄连阿胶汤药方:,黄连四两、黄苓二两、芍药二两、福牌阿胶三两(烊化)、鸡子黄2枚来源:,《伤寒·少阴》篇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冷即得,温服七合,日服三次功能:,养阴清热,交通心肾。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主治:,少阴病血少火旺,热病久延,灼及真阴,而见口干舌燥,心烦少寐,或口舌生疮,身热心悸;少阴病热化后,久痢腹痛,便下脓血 ,应用:,现代多用于温热病后阴虚火旺之失眠,或神经官能症,口腔溃疡,失音、胎漏,肾炎,阳痿,血精,支气管扩张咯血,小儿阴虚咳嗽、夜啼、疳热、夏季热等疾应用本方时:,1.兼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元参、花粉;,2.咽痛者,加桔梗、甘草;,3.心中烦热较甚、小便黄赤者,加竹叶、灯心、通草、白茅根;,4.热灼真阴,血溢皮肤,牙龈或见皮下紫斑者,加女贞子、旱连草、炒地榆、丹皮、生地;,5.失眠严重和女子精神抑郁者,加甘草大枣汤、酸枣仁汤或百合地黄汤方解:,此方乃治少阴阴虚阳亢,水不制火之方。邪从热化灼烧真阴,肾水不足而心火更炽,故见胸热,心烦不眠,舌红苔黄,脉象细数等,均是属阴亏于下,虚火上炎之证正如陈修园所谓:“下焦水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心火……上焦君火之气不能下入于水阴”,故心肾不交,水火不能相济所以此方以芩、连直析心火,除烦宁神;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火中生血养心;芍药佐阿胶以滋阴并敛阴气,使心肾交合,水升火降,阴虚阳亢之症则可自愈免责声明:本页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内容有侵权请联系:ejzao@foxmail.com,我们会积极响应并第一时间删除相应内容。
购买阿胶:京东商城

本文链接:http://zyysw.cn/artical/1119.html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阿胶知识排行榜

阿胶问答

阿胶怎么吃

阿胶的功效

阿胶典故

养生知识

阿胶糕

阿胶粉

阿胶枣

阿胶膏

阿胶浆

阿胶固元膏

    搜索阿胶优惠券

关于我们 | 东阿阿胶大药房旗舰店 | 百年阿胶养生会馆 | 东阿彬妃阿胶企业店 | 杨氏手工阿胶糕 | 阿胶工具正品商城

©2020-2023 zyysw.cn 中医养生网 sitemap 浙ICP备16006877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