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竹茹 - 第1页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2020年06月08日 00:00 | 分类:功效与作用 | 浏览:311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食用方法及禁忌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竹茹的功效是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竹茹的作用是治肺热咳嗽烦热惊悸竹茹用药禁忌是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竹茹。药名:竹茹,别名:姜汁炒竹茹、姜汁焙竹茹、砂制竹茹、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性味:味甘、性微寒,归经:脾经、胃经、胆经,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主治:肺热咳嗽、胃热呕呃、烦热惊悸、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熬膏贴。煎汤,5--10g;或入丸、散。药材基源: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1、竹茹治肺热痰咳:竹茹、枇杷叶、杏仁各9g,黄芩4.5g,桑白皮12g。煎服。(《安徽中草药》),2、竹茹治兵杖所加,木石所伤,

竹茹

2020年04月20日 20:44 | 分类:中草药材 | 浏览:236
竹茹

拼音ZhúRú英文名BambooShavings别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出处1.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别录》(《中华药海》)。,2.《本草图经》:堇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而小异也。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llostachylnigra(Lodd.exLindl.)Munrovar.henonis(Mitf.)StapfetRendle2.BambusatuldoidesMunro.

竹茹阿胶汤

2020年03月15日 09:51 | 分类:阿胶百科 | 浏览:214
竹茹阿胶汤

1拼音,zhúrúājiāotāng2处方,青竹茹(姜汁浸)6克阿胶(蛤粉炒)6克生白芍6克川芎3克明天麻3克(煨)石决明(煅)6克陈皮2.4克焦白术6克炒当归9克黑山栀2.4克大生地12克3功能主治,治子痫。妊娠七八月,外感风寒,壅于肺络,痰气升逆,昏迷不醒,手足筋脉拘挛,右手脉闭,左手脉数而涩。4竹茹阿胶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5摘录,《产孕集》卷上

竹叶和竹茹的区别是什么

2019年12月11日 00:00 | 分类:中草药百科 | 浏览:388
竹叶和竹茹的区别是什么

竹叶长得非常的小巧可爱,一般我们大家都认为竹叶是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其实竹叶除了有观赏性以外,它也是能够入药的,而且入药价值也是非常不错的,在能入药的同时,竹叶经过炮制之后,还能够泡水喝,而且泡水喝的味道非常的不错,那么到底竹叶和竹茹的区别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具体的看看文章的介绍吧。竹叶和竹茹的区别竹叶,性寒,味甘淡。入心、胃经。功能清热除烦。治高热烦渴,口舌生疮等症。配石膏、麦冬、半夏等,治暑热伤津;与生地、木通、甘草同用,治心经实热,小便不利等症。常用量10~15克。竹茹,又名竹皮、竹二青。为淡竹刮去绿色外皮后,刨下的中间层卷丝状的“刨花”。姜汁炒用,性凉,味甘。入肺、胃、胆三经。功能凉胎气、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治肺热咳嗽、虚烦不寐、妊娠恶阻等。配橘皮、甘草、大枣等,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2019年12月10日 00:00 | 分类:功效与作用 | 浏览:206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竹菇是一种保健食材,也是一种功效出色的中药材,它不但能预防人类身体肥胖,还能预防三高,更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但这种中药服用时也有一些禁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竹菇,今天我会对它的功效与作用还有禁忌做全面的介绍,有兴趣的人快来看看吧。1、化痰止咳,竹菇是一种能入肺经而且能滋阴润燥的中药材,它对人类因肺热肺燥导致的咳嗽痰多有明显治疗作用,另外它含有的药用成分还能消除人类肺气管中的炎症,人们用它煎水和能化痰止咳也能让人类呼吸系统功能尽快恢复正常。2、清心除烦,竹菇入药后能入心经可提高人类心脏功能,而且它能缓解人体虚热,并能作用于人类的中枢神经,对人类经常出现的心烦不安以及失眠多梦和焦虑等症都有明显调理作用,另外人们出现神经衰弱时多服用一些竹菇也能让症状明显减轻。3、止吐,人们服用竹菇后,不但能清理

阿胶知识排行榜

阿胶问答

阿胶怎么吃

阿胶的功效

阿胶典故

养生知识

阿胶糕

阿胶粉

阿胶枣

阿胶膏

阿胶浆

阿胶固元膏

    搜索阿胶优惠券

关于我们 | 东阿阿胶大药房旗舰店 | 百年阿胶养生会馆 | 东阿彬妃阿胶企业店 | 杨氏手工阿胶糕 | 阿胶工具正品商城

©2020-2023 zyysw.cn 中医养生网 sitemap 浙ICP备16006877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