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功效与作用 » 正文

麦冬-麦门冬的功效与作用

177 阅读量 | 分类:功效与作用 | 时间:2019年11月08日 00:00
麦门冬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商品主要有杭麦冬及川麦冬两种。



别名:麦冬、寸冬。



来源: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长绿色草本植物沿阶草的干燥块根。多为栽培。



产地:杭麦冬:主产于浙江余桃、浒山。川麦冬:主产于四川绵阳、三台。



性状鉴别:杭麦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中部肥满,长约1~4厘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黄白色或土黄色,多为半透明状,有细纵纹。未干透时质较柔韧,干后质坚硬,断面黄白色,角质样,中央有细小的木质心,湿润后可以抽出。气微香,味甘、微苦,嚼之法粘。



川麦冬的形状与杭麦冬相似,主要不同点:块根一般较小。表面淡黄白色或灰白色,皮较薄嫩。断面淡白色,中央的小木心较细弱,湿润后不易抽出。味微甘,嚼之粘性小。



以块根肥大,两端修净,黄白色,质柔韧,嚼之发粘者为佳。习惯认为杭麦冬比川麦冬好。



主要成分:含多量葡萄糖、粘液质,少量β-固甾醇、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润燥生津、化痰止咳,其作用为:解热、消炎、镇咳、祛痰、利尿、强心、强壮,并有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对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炮制:生用或朱砂粉拌。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入肺、心、胃经。



功能:润肺清心、益胃生津。



主治:劳热咳血,燥咳痰粘,心烦口渴,津枯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与天冬近似。



1、治燥热咳嗽,适于肺阴虚久咳患者,多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之燥咳,可加配半夏祛痰,党参益气,方如麦门冬汤。



对外感所致的燥咳,前人有谓忌用麦冬,因其性较滋腻,补肺而助痰,不利于解表。实际上,当外感较严重,有发热、鼻塞、恶风、欲汗不能,需用宜通透表治法治疗时,麦冬缺不宜用,但如外感较轻,不发高热,无鼻塞,只有燥咳,可以用麦冬。



2、治热病后期之津亏便秘,虚热烦渴,配生地、玄参等凉药,进一步清热,方如增液汤。



如属热病恢复期之阴虚血亏,可用麦冬配其他养阴补血药调补身体,方如养正汤。



3、用于强心,尤其适宜于虚脱患者出汗过多,有心跳过速、血压低,可用麦冬配人参、五味子等水煎服,方如生脉散。此方也是夏令养阴主方,伤暑汗服之,可收生津益气的效果。



汗后虚烦不安者,则用麦冬15g,配黄芪6g,当归9g,五味子3g,甘草3g,水煎服。



附:1、麦冬与天冬比较,清润肺燥之力,麦冬优于天冬;滋补肺肾之功,天冬胜于麦冬;治肺结合燥咳时,可天冬、麦冬同用。2、麦冬配凉药宜生用,配补药宜酒制。3、气虚、胃寒、便溏者不宜用。4、麦冬心服后易致心烦,故入养肺阴药中宜去心。



用量:6~24g。用于强心时宜大量。



处方举例: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冬15g,法夏45g,党参9g,甘草3g,粳米15g、大枣4枚,谁煎服。



养正汤:麦冬9g、玉竹15g、何首乌12g、当归9g、熟地12g、生地9g、淮山药12g、茯苓9g、女贞子9g、天花粉6g、白芍6g、炙甘草3g,水煎服。



生脉散(《内外伤辩惑论》):麦冬12g、吉林参6g(或党参15g)、五味子4.5g,水煎服。



注:



1、杭麦冬与川麦冬虽为同种植物,但生长年限不同。杭麦冬系栽后第三年立夏至芒种节采挖,块根肥满皮厚,中央木心粗硬,甜味浓,粘性大。川麦冬则在栽后第二年清明至谷雨节采挖,故块根较短小,中央木心细弱,皮薄嫩,味甘淡,粘性差。近年来广西、湖南、江湖等地亦有栽培,其性状气味,略似川麦冬。



2、西南、中南及华东地区均有野麦冬生产,原植物亦为沿阶草属植物,一般身较细瘦,两端尖,多有粗皮和抽皱,间有体质坚硬(白僵支),商品称土麦冬或野麦冬。此外,麦门冬属植物大麦冬和阔叶麦冬的干燥块根,少数地区也作麦冬使用,属于地区习惯用药。其特点:块根粗大,钝圆或椭圆形,黄棕色,干瘪抽皱。味微甘,无粘性。



3、外形类似品: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根(碎骨子),块根较细长,体质坚硬,味淡,中央无细的木心。


免责声明:本页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内容有侵权请联系:ejzao@foxmail.com,我们会积极响应并第一时间删除相应内容。
购买阿胶:京东商城

本文链接:http://zyysw.cn/artical/9027.html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百年堂阿胶京东旗舰店

阿胶知识排行榜

阿胶问答

阿胶怎么吃

阿胶的功效

阿胶典故

养生知识

阿胶糕

阿胶粉

阿胶枣

阿胶膏

阿胶浆

阿胶固元膏

    搜索阿胶优惠券

关于我们 | 东阿阿胶大药房旗舰店 | 百年阿胶养生会馆 | 东阿彬妃阿胶企业店 | 杨氏手工阿胶糕 | 阿胶工具正品商城

©2020-2023 zyysw.cn 中医养生网 sitemap 浙ICP备16006877号-15